在广州地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地下空间开发日益频繁,基坑工程作为各类建筑工程的基础环节,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备受关注。钢板桩作为基坑支护结构中常用的一种支护形式,具有施工速度快、可重复使用、适应性强等优点,在广州等软土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高、周边环境敏感等因素,钢板桩基坑支护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科学、系统的监测工作对于确保基坑安全、指导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钢板桩基坑支护结构的监测应围绕“支护体系变形、周边环境影响、地下水控制”三个方面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支护结构变形监测:包括钢板桩顶部水平位移(位移观测点布置在钢板桩顶部每隔10~20米)、钢板桩的倾斜度、支护结构沉降等。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判断支护结构是否发生整体滑动或局部失稳。
内支撑系统监测:对支撑轴力、钢支撑的变形情况进行监测,以评估支撑系统的受力状态是否在设计范围内,防止支撑失效导致支护结构破坏。
周边地表沉降与建筑物变形监测:在基坑周边建筑物、道路、管线等重要设施布设沉降观测点,监测由于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下沉和建筑物倾斜,确保周边环境安全。
地下水位变化监测:在基坑周边布设水位观测井,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防止因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基坑涌水、涌砂等现象。
土压力与孔隙水压力监测:在支护结构与土体之间埋设土压力计和孔隙水压力计,实时掌握土体对支护结构的作用力,为支护结构的安全评估提供依据。
在广州地区的钢板桩基坑支护工程中,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
监测频率应根据基坑施工阶段、地质条件、支护结构类型以及周边环境敏感程度进行动态调整。一般在基坑开挖初期,监测频率可设定为每2~3天一次;进入关键施工阶段(如支撑拆除、地下室结构施工)时,监测频率应提高至每天1~2次;在基坑稳定后可适当减少频率,但仍需保持每周至少1次的监测频率。
监测数据应建立完整的数据库,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和归档。对于出现异常数据的情况,应及时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评估,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调整施工方案,确保基坑施工安全。
监测数据不仅是判断基坑安全状态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施工的重要参考。在实际工程中,应建立“监测—分析—反馈—调整”的闭环管理机制:
钢板桩基坑支护结构的监测是保障基坑施工安全、控制周边环境影响的重要手段。在广州地区复杂地质条件下,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先进的监测技术和严格的管理机制是确保基坑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通过持续、系统的监测工作,不仅可以有效预防基坑安全事故的发生,还能为后续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积累宝贵经验,提升整体工程质量和安全水平。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