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日益频繁,随之而来的基坑支护工程也愈加重要。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常见的支护结构形式,在广州等大城市的市政工程、地铁建设、桥梁基础施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工程废弃物,如何科学有效地回收和处理这些废弃物,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拉森钢板桩是一种U型或Z型截面的热轧钢材,具有良好的抗弯性能和止水效果,适用于临时或永久性挡土、挡水结构。其安装过程通常包括打设、拔除、重复使用等环节。在施工结束后,部分钢板桩可直接拔出并重新投入使用,但也有不少因锈蚀、变形或损坏而无法再用,形成工程废弃物。
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拉森钢板桩的使用量也随之增加。以珠江新城、白云机场三期扩建、轨道交通建设等重大项目为例,每年涉及的钢板桩用量达数万吨。在此背景下,工程废弃物的产生量也在逐年上升,若不加以妥善处理,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可能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
目前,广州地区针对拉森钢板桩支护工程施工废弃物的回收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对完好的钢板桩进行清洗、修复后再次使用;二是将报废或无法使用的钢板桩切割成废钢,送入钢铁厂进行熔炼再生;三是对现场残留的泥土、碎石等附带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和无害化处理。
在实际操作中,施工单位普遍采用“边施工、边回收”的管理模式。例如,在基坑回填完成后,及时组织专业队伍进行钢板桩的拔除作业,并根据桩体状态进行分类处理。对于可以继续使用的钢板桩,安排专人进行除锈、涂油保养,存放在专用堆放区备用;对于已损坏的桩体,则由具备资质的回收企业统一回收处理。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市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企业开展绿色施工和循环经济实践。2023年发布的《广州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明确指出,各类建设工程应优先选用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并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这为拉森钢板桩等金属类施工材料的回收利用提供了制度保障。
与此同时,一些大型施工企业和环保科技公司也开始探索智能化回收模式。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对钢板桩从出厂、使用到回收全过程的追踪管理。每一根钢板桩都配有电子标签,记录其使用次数、状态变化等信息,便于后期评估是否具备再利用价值。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回收效率,也为资源循环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此外,广州部分项目还在尝试将废旧钢板桩用于其他用途,如制作围堰、搭建临时道路路基、加工成钢结构构件等。这种“变废为宝”的方式有效延长了材料生命周期,减少了原材料消耗。
尽管如此,拉森钢板桩回收工作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不同厂家生产的钢板桩规格、型号各异,影响了再利用率;其次是部分中小型企业回收意识淡薄,存在随意丢弃、处理不当等问题;再次是回收链条不够完善,缺乏专业的分拣、运输和再制造体系。
为此,建议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研发,推动建立区域性钢板桩回收中心,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同时,加强对施工企业的培训和监管,提升其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确保废弃钢板桩得到规范处理。
总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环保要求的提高,广州拉森钢板桩支护工程施工废弃物的回收问题不容忽视。只有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