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基础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深基坑工程日益增多,支护结构的安全稳定性成为施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广州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其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较高,软土分布广泛,因此在深基坑支护中广泛应用拉森钢板桩支护技术。然而,由于地层变形、施工扰动等因素的影响,支护结构及周边地表常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现象。为确保施工安全与周边建筑物的稳定,沉降观测成为拉森钢板桩支护工程中的关键监测手段之一。
沉降观测是通过定期对支护结构及其周边区域进行高精度测量,获取地表或结构物随时间变化的沉降数据。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掌握施工过程中地基变形的发展趋势,还能为施工方案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在广州地区,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尤其在淤泥质土、粉细砂等地层中,沉降问题尤为突出。若不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可能引发地面塌陷、管线破裂、邻近建筑开裂等严重后果。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沉降观测频率体系,对于保障施工安全和城市基础设施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沉降观测频率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一般来说,影响观测频率的主要因素包括:
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6-2019)及相关行业标准,并结合广州地区的工程实践,建议拉森钢板桩支护工程的沉降观测频率按以下原则设定:
在钢板桩打入前,应对周边区域进行初始沉降观测,建立基准数据。此阶段可每周观测一次,主要目的是获取原始地形地貌和地表沉降状态。
该阶段是沉降最为活跃的时期,也是观测频率最高的阶段。具体频率可按如下划分:
在此阶段,基坑内开始进行底板、墙体等结构施工,支护结构受力趋于稳定,沉降速度减缓。此时观测频率可调整为每3~5天一次,但若出现异常沉降或突发天气(如暴雨),应恢复至每日观测。
随着基坑回填和支护结构的逐步拆除,地基重新受到荷载作用,可能出现反弹或再次沉降。此阶段建议每5~7天观测一次,持续至回填完成且沉降趋于稳定为止。
沉降观测不仅仅是数据采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对观测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通常采用累计沉降量、沉降速率、沉降差等指标来评估结构的稳定性。在实际操作中,建议使用自动化监测系统配合人工复核的方式,提升数据准确性与时效性。同时,应建立预警机制,当沉降值超过设计允许范围或沉降速率突增时,应及时上报并启动应急预案。
以广州某地铁站附属结构拉森钢板桩支护工程为例,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因局部地段存在较厚淤泥层,导致日沉降量达到8mm以上,远超预期。施工单位立即启动一级预警响应,暂停开挖作业,并对支护结构进行加固处理。后续通过加密观测频次至每日两次,并结合现场注浆措施,成功将沉降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该案例充分说明了合理设置沉降观测频率对于预防事故、保障施工安全的关键作用。
综上所述,广州地区拉森钢板桩支护工程中沉降观测频率的设置,必须结合工程特点、地质条件、施工进度和周边环境综合考虑。科学合理的观测频率不仅能有效反映地基变形规律,更能为施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未来,随着监测技术的进步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沉降观测将更加精准高效,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