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密集的今天,深基坑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成为施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广州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各类地下空间开发项目不断推进。其中,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常见的支护结构形式,因其施工便捷、可重复利用、止水性能良好等优点,在基坑支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任何支护结构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都可能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沉降问题。因此,在广州地区采用拉森钢板桩进行支护施工时,必须高度重视周边地表及建筑物的沉降监测工作,以确保施工安全与周边环境稳定。
在拉森钢板桩支护工程中,沉降监测是评估支护结构安全性与周围地层变形情况的重要手段。由于广州地质条件复杂,部分地区软土分布广泛,地下水位较高,施工过程中容易引发地基失稳、地面沉降等问题。如果不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可能会对邻近建筑物、地下管线以及交通设施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威胁人员安全。
通过系统的沉降监测,可以实时掌握基坑开挖过程中地层的变化趋势,为施工方案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监测数据也为后期工程验收和风险评估提供了基础资料,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沉降监测主要包括地表沉降、建筑物沉降、地下管线沉降以及支护结构本身的变形监测。具体布点应遵循以下原则:
在广州地区的实际应用中,通常会在基坑四周每隔10~20米设置一个地表沉降监测点,对于重要建筑物或地下管线则适当加密布点。此外,还需在钢板桩顶部设置水平位移观测点,以综合判断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目前,沉降监测主要采用精密水准测量、全站仪测量以及自动化监测系统相结合的方式。
在广州某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中,施工单位即采用了GNSS结合光纤光栅传感器的自动化监测系统,实现了对基坑周边沉降的实时监控。该系统不仅提高了监测效率,还显著提升了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连续性,为施工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沉降监测的核心在于数据的分析与应用。通过对监测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可以识别出沉降速率、累计沉降量及其变化规律。一旦发现异常沉降,应及时启动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一般分为三个等级:
在实际工程中,应建立完善的监测数据管理平台,将监测结果与施工进度、地质勘察资料等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形成动态反馈机制,提升工程管理水平。
以广州某商业综合体项目为例,该项目基坑深度达9米,采用拉森IV型钢板桩进行支护。施工期间共布置地表沉降监测点48个,建筑物沉降监测点24个。监测周期从钢板桩打设阶段持续至基坑回填完成。
监测数据显示,在基坑开挖初期,地表沉降较为平缓,最大累计沉降量约为5mm;进入中期后,随着支撑体系逐步施加,沉降趋于稳定;但在局部区域,由于地下水控制不到位,导致个别测点沉降突增,达到12mm,触发二级预警。施工单位随即调整降水方案,增加注浆加固措施,最终有效控制了沉降发展。
该案例表明,科学合理的沉降监测不仅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还能为优化施工工艺提供依据,具有显著的实际价值。
综上所述,广州地区的拉森钢板桩支护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沉降监测是保障施工安全和周边环境稳定的关键环节。只有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结合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才能真正实现对沉降的有效控制。未来,随着智能监测技术的发展,沉降监测将更加高效、精准,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