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钢板桩施工在各类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深基坑支护、河道整治、地下管廊建设等领域。然而,在施工过程中,因技术操作不当、安全管理不到位、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等原因,导致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本文将以广州某地一起钢板桩施工安全事故为例,深入分析事故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期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警示。
2022年某月,广州市某区在进行一处地下综合管廊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一起钢板桩支护失稳导致的坍塌事故。事故发生时,施工现场正在进行基坑支护作业,作业区域深度约6米,采用钢板桩作为临时支护结构。由于支护结构突然失稳,导致局部土体坍塌,造成两名施工人员被埋,经抢救无效死亡,另有一人受轻伤。
通过对事故现场的勘查、施工资料的查阅以及相关人员的访谈,事故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施工方案不合理
事故发生前,施工单位未严格按照地质勘察报告编制施工方案,对土质条件的判断存在偏差。在未进行有效验算的情况下,直接采用常规支护方案,未针对现场软弱土层采取加强措施,导致钢板桩支护系统承载能力不足。
施工过程管理混乱
施工过程中,未按照施工方案进行分层开挖,存在“一挖到底”的违规操作。同时,在钢板桩打入后,未及时设置支撑结构,导致支护结构在无有效支撑的情况下承受过大土压力,最终失稳。
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
现场未设置有效的监测系统,无法实时掌握支护结构变形情况。此外,施工人员在未佩戴安全防护装备的情况下进入危险区域作业,缺乏必要的逃生通道和应急预案。
监理单位监管不力
监理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未能履行其监管职责,对施工单位的违规操作未及时制止,也未督促其整改,导致安全隐患长期存在。
工人安全意识淡薄
部分施工人员未经专业培训即上岗作业,对钢板桩施工的风险认知不足,缺乏应急处理能力,面对突发情况反应迟缓,错失最佳救援时机。
此次事故暴露出当前部分施工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结合事故原因,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严格编制和执行施工方案
施工前应根据地质勘察报告科学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方案中应明确支护形式、开挖顺序、监测措施等内容,确保施工过程安全可控。
加强施工过程管理
施工单位应严格执行“分层分段、先支后挖”的原则,避免盲目抢进度。钢板桩施工完成后,应立即设置支撑结构,并在关键部位设置变形监测点,确保支护结构稳定。
完善安全防护体系
现场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施工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强化监理责任落实
监理单位应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加强对关键工序的旁站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并督促施工单位落实整改措施,杜绝“走过场”式的监理行为。
加强人员安全培训
所有参与施工的人员必须接受岗前安全培训,特别是涉及深基坑、高风险作业的人员,应掌握基本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知识,提升整体安全意识。
钢板桩施工虽然是一项较为成熟的工程技术,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广州此次钢板桩施工事故再次敲响了安全生产的警钟,提醒我们不能有丝毫松懈。只有不断强化施工管理、完善安全制度、提升人员素质,才能有效预防类似事故的发生,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工程的顺利推进。各参建单位应引以为戒,切实履行各自的安全责任,共同营造一个安全、规范、有序的施工环境。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