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工程中,钢板桩作为一种常用的支护结构,广泛应用于基坑支护、地下工程、桥梁基础施工等领域。广州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质构造,地下溶洞较为发育,这给钢板桩施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在遇到溶洞的情况下保证钢板桩施工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成为工程技术人员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地层以第四系覆盖层为主,下伏基岩多为石灰岩、白云岩等可溶性岩石。在长期的地下水作用下,形成了大量溶洞、溶隙、溶沟等地质构造。这些溶洞往往分布不均、形态复杂,有的埋藏较深,有的则接近地表。在施工过程中,若未充分掌握地下溶洞的分布情况,极易引发钢板桩下沉、偏位、断裂甚至塌孔等工程事故。
桩体下沉或偏移
溶洞的存在会导致钢板桩无法有效嵌入稳定地层,从而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下沉或偏移现象,影响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施工难度加大
钢板桩在穿越溶洞时容易发生卡锤、塌孔等问题,增加了施工难度和施工周期。
支护结构失效风险增加
若钢板桩未能有效支护溶洞区域,可能导致基坑侧壁失稳,甚至引发地面塌陷等安全事故。
地下水影响加剧
溶洞往往与地下水系统相连,施工过程中可能引发大量涌水,影响钢板桩的正常施工和后续结构的稳定性。
为应对广州地区复杂的溶洞地质条件,确保钢板桩施工顺利进行,通常可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在施工前应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采用地质钻探、物探等手段,查明溶洞的发育情况、埋深、规模及地下水活动情况。只有掌握了准确的地质资料,才能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
对于已知存在溶洞的地层,可在钢板桩施工前进行预注浆处理,通过注浆填充溶洞空腔,提高地层的密实度和承载力,从而增强钢板桩的嵌固能力。注浆材料可选用普通水泥浆液或超细水泥浆液,根据溶洞的大小和深度进行调整。
在溶洞发育区域,应优先选用强度高、抗弯性能好的U型或Z型钢板桩,并结合振动锤或液压锤进行沉桩作业。对于特别复杂的地质条件,可考虑采用静压植桩或螺旋钻引孔辅助沉桩等方式,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振动和扰动。
在钢板桩施工过程中,若遇较大溶洞,可临时设置钢管支撑、钢筋混凝土支撑等结构,增强支护体系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防止塌陷和变形。
施工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包括地表沉降监测、钢板桩位移监测、地下水位监测等。通过实时数据反馈,及时调整施工参数,优化施工工艺,确保施工安全。
以广州某地铁车站基坑支护工程为例,该工程在钢板桩施工过程中发现地下存在多个溶洞,最大溶洞高度达5米。施工单位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了“先注浆后打桩”的施工策略,对溶洞区域进行双液注浆加固,随后采用液压锤沉桩方式完成钢板桩施工。施工过程中同步进行位移和沉降监测,最终成功完成支护结构施工,未发生安全事故,为后续主体结构施工提供了有力保障。
强化施工前风险评估
针对广州地区溶洞发育特点,施工前应组织专家进行专项风险评估,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
加强施工人员培训
提高施工人员对溶洞地质条件下钢板桩施工的认知和操作技能,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建立健全应急机制
配备足够的应急物资和设备,一旦出现突发情况能够迅速响应,降低事故风险。
注重环保与地下水保护
在注浆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浆液污染地下水,做到绿色施工、安全施工。
广州地区地下溶洞的存在对钢板桩施工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和安全挑战。通过科学的前期勘察、合理的施工方案、先进的施工技术和严格的施工管理,可以有效克服溶洞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工程顺利实施。未来,随着地质勘探技术和施工工艺的不断进步,钢板桩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应用将更加成熟,为广州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城市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