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基础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深基坑工程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安全性和稳定性受到了广泛关注。钢板桩支护作为基坑支护的一种常见形式,因其施工便捷、可重复使用、止水性能良好等优点,在广州地区的各类基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变化频繁等因素,钢板桩支护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变形、位移甚至失稳等问题,因此,开展科学合理的监测工作,是确保基坑安全施工的重要保障。
监测频率的设定是钢板桩支护监测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合理的监测频率不仅能够及时掌握支护结构的受力状态和变形趋势,还能为施工方提供预警信息,从而采取相应的加固或调整措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以及《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6-2019)的相关要求,结合广州地区的工程实践,钢板桩支护的监测频率应根据基坑的开挖深度、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敏感度以及施工阶段的不同进行动态调整。
在基坑开挖初期,即开挖深度在3米以内时,钢板桩支护结构受力尚处于相对稳定阶段,此时监测频率可设定为每两天一次。此阶段的监测重点在于观察钢板桩的位移变化、支撑系统的受力情况以及周边地表的沉降情况。通过定期监测,可以初步掌握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为后续施工提供数据支持。
当基坑开挖进入中后期,即开挖深度超过3米后,支护结构承受的土压力和水压力显著增加,此时应将监测频率提高至每天一次。特别是在地下水位较高、土质较软弱的区域,如广州珠江三角洲地区常见的淤泥质土层,钢板桩支护结构更容易出现变形和位移,因此需加强监测频次,密切关注支护结构的变形趋势。
在关键施工节点,如支撑拆除、地下室结构施工、回填土作业等阶段,由于支护体系受力状态发生显著变化,建议将监测频率进一步提高至每天两次,甚至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例如,在支撑拆除过程中,支护结构可能因荷载重新分布而产生突发性变形,此时若监测不及时,极易引发安全事故。
除了常规的位移、沉降监测外,钢板桩支护监测还应包括内力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周边建筑物沉降及裂缝监测等内容。监测数据应建立动态数据库,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分析处理,及时反馈至施工管理单位,以便快速作出决策。
在广州地区的实际工程中,已有多个项目通过科学设置监测频率,成功预防了基坑失稳事故的发生。例如,在某高层建筑深基坑工程中,施工单位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和设计要求,制定了详细的监测方案,并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监测频次,最终确保了基坑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钢板桩支护监测频率的设定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条件、基坑深度、施工阶段及周边环境等多种因素,做到科学合理、动态调整。只有通过持续、系统的监测工作,才能全面掌握支护结构的工作状态,有效预防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为广州地区的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