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建筑施工中,基坑开挖与支护结构的设计和实施是确保工程安全、保障周边环境稳定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在广州这样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高、建筑物密集的大都市,基坑工程更需科学规划与精细化管理。其中,钢板桩支护作为一种高效、可重复利用的临时挡土结构,在深基坑施工中应用广泛。本文将详细解析在广州地区,基坑开挖如何与钢板桩支护实现有效配合,以及具体的施工流程。
首先,在项目启动前,必须进行详尽的地质勘察与周边环境调查。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层多为淤泥质土、粉砂、细砂及软塑状黏性土,具有含水量高、压缩性大、承载力低等特点。同时,地下管线密集,邻近既有建筑较多,因此对基坑稳定性要求极高。根据勘察结果,结合设计图纸,确定是否采用钢板桩作为主要支护形式,并进行支护结构的力学验算,包括抗倾覆、抗隆起、整体稳定性及内支撑布置等。
接下来进入钢板桩施工阶段。常用的钢板桩类型为U型或Z型冷轧钢板桩,具有良好的止水性和抗弯性能。施工前需进行场地平整,清除地下障碍物,并设置测量控制点。采用液压振动锤或静压植桩机将钢板桩逐根打入设计深度。打桩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垂直度和咬合精度,避免出现漏缝导致渗水。对于较深基坑,通常采取“跳打法”或分段施打,以减少对周边土体的扰动。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还需配合井点降水或深层搅拌桩形成止水帷幕,提升整体支护效果。
钢板桩安装完成后,即进入基坑开挖阶段。开挖遵循“分层、分段、对称、均衡”的原则,严禁超挖或一挖到底。一般将基坑分为3~5层,每层开挖深度控制在1.5~2米之间。首层开挖至第一道支撑设计标高后,立即进行冠梁与内支撑的施工。内支撑多采用钢管支撑或钢筋混凝土支撑,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固定于钢板桩顶部的冠梁上,形成稳定的受力体系。支撑架设后需进行预加轴力,以控制围护结构的侧向位移。
随着开挖深度增加,后续各层支撑依次跟进。每一层开挖前,必须确认上一道支撑已具备足够强度并完成验收。同时,现场须布设完善的监测系统,包括钢板桩水平位移、支撑轴力、周边地表沉降、邻近建筑裂缝及地下水位变化等监测点。数据实时上传至监控平台,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如加快支撑安装、回填反压或注浆加固等措施。
在基坑底部施工期间,需特别注意坑底隆起问题。广州软土层厚,长期暴露易引发管涌或底鼓现象。因此,在开挖至设计标高后应迅速浇筑垫层混凝土,并尽快完成底板结构施工,缩短基坑暴露时间。若遇雨季或持续降雨,还应加强排水措施,防止积水浸泡导致土体强度下降。
当主体结构施工至一定高度,具备换撑条件时,可进行支撑拆除。拆除顺序应自下而上,先施工结构楼板或侧墙作为新的支点(即“换撑”),再逐步拆除临时支撑。此过程需同步监测结构变形情况,确保荷载平稳转移。钢板桩则可在地下室外墙防水及回填完成后,使用振动拔桩机逐根拔出。对于难以拔除的桩体,可采用切割方式处理桩头,避免影响后续施工。
在整个施工周期中,安全管理贯穿始终。施工单位需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并通过专家论证,落实技术交底制度,配备专职安全员进行巡查。特别是在打桩、吊装、深挖等高风险作业环节,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杜绝违章指挥和作业。
综上所述,在广州地区的基坑工程中,钢板桩支护与开挖施工的协调配合,依赖于前期精准的设计、过程中的动态控制以及严密的组织管理。只有将地质条件、支护形式、降水措施、监测预警与施工节奏有机结合,才能有效控制变形、防范风险,确保工程顺利推进。这种系统化、精细化的施工模式,不仅提升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安全性,也为类似复杂环境下的深基坑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