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重要经济中心,其地下工程、深基坑支护及临时围堰施工日益频繁。拉森钢板桩因其强度高、施工便捷、可重复使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土木工程中,尤其是在软土地基区域的基坑支护中表现突出。然而,钢板桩施工过程中若缺乏科学有效的监测手段,极易引发周边地表沉降、建筑物倾斜甚至坍塌等安全事故。因此,施工监测,尤其是位移观测,在整个拉森钢板桩施工流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拉森钢板桩施工监测是一个系统性过程,贯穿于施工准备、打桩作业、基坑开挖以及回填或结构施工完成的全过程。其核心目标是实时掌握钢板桩及周边环境的变形情况,确保施工安全和周边建(构)筑物的稳定。其中,位移观测作为监测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两个方面,能够直观反映支护结构的受力状态和整体稳定性。
在施工前期,监测准备工作必须到位。首先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基坑深度、周边环境敏感度等因素,制定详细的监测方案。该方案需明确监测点布设位置、观测频率、预警值设定及应急响应机制。对于广州地区常见的软土层(如淤泥质土、粉质黏土),由于其压缩性强、固结慢,钢板桩易产生较大侧向位移,因此监测点应重点布设在基坑四角、长边中点以及邻近既有建筑或地下管线的位置。通常采用全站仪、水准仪或自动化测斜仪进行数据采集。
进入打桩阶段后,钢板桩的锤击或振动下沉会对周围土体造成扰动,可能引起局部隆起或侧向挤压。此时,初始位移数据的采集尤为关键。通过在钢板桩顶部设置观测标志点,结合基准控制网,定期测量各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变化,可以及时发现异常位移趋势。若某点在短时间内出现突变式位移增长,说明可能存在桩体倾斜、锁口脱开或土体滑移等问题,需立即暂停施工并排查原因。
当基坑开始分层开挖时,位移监测的频率应相应提高。随着土压力的释放,钢板桩将承受更大的主动土压力,容易发生向基坑内侧的水平位移。此时,除了地表位移观测外,还需配合测斜管对桩体深层位移进行监测。测斜数据能揭示桩体在不同深度的弯曲变形情况,帮助判断最大位移发生的位置和趋势。在广州某些深基坑项目中,曾因未及时发现深层位移超标而导致支护失效,造成周边道路开裂,教训深刻。
此外,竖向位移(即沉降)的监测同样不可忽视。钢板桩虽然主要承担侧向荷载,但其底部嵌固段的稳定性直接影响整体结构安全。若桩底土体发生剪切破坏或过度压缩,可能导致整排桩体下沉,进而牵动周边地层沉降。特别是在临近地铁隧道、历史建筑或重要市政设施的工地,哪怕几毫米的不均匀沉降也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必须在钢板桩外侧一定范围内布设沉降观测点,并与城市水准控制网联测,确保数据精度。
在整个监测过程中,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效率与响应速度。如今,广州许多大型工程项目已实现监测数据自动采集、实时传输与智能预警。一旦某项位移指标接近预设警戒值,系统会立即推送报警信息至项目负责人手机端,便于快速决策和采取加固措施,如增设支撑、注浆加固或调整开挖顺序等。
值得注意的是,位移观测并非孤立的技术行为,而是需要与其他监测内容协同分析。例如,结合支撑轴力、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力等参数,才能全面评估支护系统的安全性。单一依赖某一项数据容易造成误判。同时,监测人员的专业素养也至关重要,必须具备扎实的岩土工程知识和丰富的现场经验,能够准确识别风险信号并提出合理建议。
综上所述,在广州拉森钢板桩施工中,位移观测不仅是保障工程顺利推进的技术支撑,更是预防事故、保护公共安全的重要防线。只有坚持“监测先行、动态控制、及时预警”的原则,严格落实各项监测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安全、高效、绿色的施工目标。未来,随着智慧工地和BIM技术的深入应用,位移监测将更加精准化、智能化,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Copyright © 2022-2025